豆瓣是个什么机构?为什么电影评分有时会以豆瓣为依据
我是燕子燕阳,感谢邀请。
豆瓣是一个社区网站,成立于05年,网站提供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信息以及大众自由评价空间,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网站,它具备书籍影音推荐,同城活动,话题讨论等多种服务功能,是一个集品味,表达,交流,评价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机构。
豆瓣影响力巨大,甚至在某种程度影响了某些影片的命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大众化网站。
今天拥有近3亿用户的豆瓣,很难跟“小众”联系在一起了,其依靠人群效应产生的市场影响力有目共睹。
2、相对合理透明的评分机制。
如何评价一部影视作品,实际上市见仁见智的事情,再好的电影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喜好,打分行为实际上反映的是个人的观感与认知,并不能直接说明电影品质,如何让评分让大众认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豆瓣依靠精密算法剔除不良因素后的评分机制。
其实豆瓣的打分机制十分简单,每个用户只有一次打分机会,虽然允许修改,但并不会作为新增分数计入,用户评分范围在一星到五星之间,每星代表2分,系统会在规定时间内不断收集心的打分数据,打分总数除以人数得出的平均分就是结果,打分人数,每星人数百分比都会明细地列于作品相关的介绍页面之上,通过这样的百分比条形结构,有经验的网友就能结合总分判断影片更为准确的质量。
p形,属于普通好片
b形,普通烂片
c形,要么是神片,要么就是水军太强
L形,烂片无疑。
除此之外,雇佣水军刷评分是业内早已被大众熟知的“秘密”,但在豆瓣,刷分已经很难刷得动了,因为这个过程会通过程序算法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识别出“非正常评分”,确认是刷分之后,从总分剔除。
3、大量资深影评人为豆瓣评分增加权威性
许多影视圈内的著名评论人常驻豆瓣,多年伴随着豆瓣的成长,很多评论人都有十分可观的观影数量,并在豆瓣上贡献了优质的影评。
4、去功利化运作
正如大家见到的,豆瓣平台除了页面广告并没有其他收入,它是行业内商业化程度极低的平台,同时,豆瓣内容与评分也是业内手功利因素影响最少的,如此经过长久的积累,逐渐将豆瓣评分与影片紧密联系,豆瓣评分也自然坐上了行业权威的宝座。
豆瓣网(douban)是杨勃(网名“阿北”)于2005年3月6日创立的一个社区网站。该网站以书影音起家,提供关于书籍、电影、音乐等作品的信息,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是中国Web 2.0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网站还提供书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品味系统(读书、电影、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
如果你在豆瓣只想体会类似微博的功能,那么你也可以关注好友,然后“友邻广播”就是类似微博一样的存在了。 但是豆瓣的独特与魅力不是在这个上面。他的电影、音乐、书籍三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你可以去参考电影、音乐、书籍的评分来进行参考选择。你也可以记录自己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读过的书。更有很多不错的影评、乐评、书评来帮你多角度的了解一部电影,一张专辑,一本书。 另外豆瓣小组也非常有趣,找到和你有相同兴趣点的小组,和大家一起闲聊。这个有些类似论坛,但比论坛的界面简洁许多。 另外同城活动也很多错,有公共组织的也有私人的。你可以去看看演唱会听听讲座,也可以和有同样兴趣的陌生人一起相聚,成为朋友。豆瓣fm就是一部网络电台,你只要选好专题,他会为你选择播放的歌曲。虽然这项功能腾讯、百度等都有类似的功能。但我喜欢豆瓣的曲库、豆瓣的推荐以及豆瓣的界面。
1. 看电影的观众需要一些评分作为参考,豆瓣里喜欢看电影的用户基数还算可以,当一部电影的评分相对较多的情况,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豆瓣相对一些其它网站,文艺青年的基数稍微多一些,评分代表了他们对一部电影的审美差异,多看些评论,确实会避免看到一些烂片。
3. 豆瓣高分电影确实很好看,评分低的烂片确实是够烂。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豆瓣并不是一个官方电影评分的机构,其实豆瓣还是一个民间运营的电影评分机构,所以说很多人误以为豆瓣是一个官方电影协会推出来的电影评分机构其实是错误的。豆瓣在成立之初只是由一位文青的爱好者创办的一个网站,他对电影的评分也是以众多的文青所写的评分或者评论来进行评分的。
其次,豆瓣在成立之初就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只是一个提供给文青爱好者进行聚集或者评论的网络场所而已,即使到了现在,豆瓣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初心,不以盈利为目的,在电影的评分上仍然力求做到客观。这也是豆瓣的权威至今仍然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重要原因。
最后,豆瓣在商业的浪潮上也有很多潜在的收购者想要收购豆瓣,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豆瓣仍然坚持的自己独立和客观的运营方向,这在逐利的互联网商业氛围当中是难能可贵的。
一、基调:
个人看法,豆瓣是真实热爱电影有点水平的精英文青+部分虚伪无知的伪文青+水军的结合体。
二、豆瓣评分印象:
国产一律偏低0.5到1.5分,好莱坞等大片一律偏高0.5到1.5分。当然这是绝大部分情况,极个别是真实评分。
三、豆瓣偏好:
1.不怎么注重剧情逻辑等,注重人性光环,比如某些好莱坞大片随便扯点人性,或叛逆或反思或纯粹就是虾扯蛋凑数,但在豆瓣都会评论出花一样的更扯淡的理论,而不注重整体电影质量。这种片一律高分。
2.好莱坞或其他欧美名导或神导的神话,虽然大部分质量都很棒,但豆瓣虚伪文青会大力吹嘘超出实际应得分数,这些全部高分,就算闷片也会扯出新高度,典型如诺兰敦刻尔克8.4。
四、举个简单栗子:
国产冯小宁的战争三部曲,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豆瓣均分约7.5。
国外类似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名单等9.5左右。
差距是不是特别大?真实差距有这么大?冯小宁战争三部曲也感人也人性光环,但就是没外国的人性光环圆?
豆瓣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看完一部电影,我们能把自己的想法在上面进行发表、并为其打分。没有看过电影的可以参考评分,一般六分以上的电影都还是值得一看的,当然也不否认低分电影,只不过现在电影数量庞大,当我们无法决择是否花上两小时去观赏时,可以通过豆瓣进行筛选。
豆瓣成立于2005年,素雅色调、极简线条、大片留白、疏朗模块……在这个网站也讲究颜值的年代,素面朝天的小清新之风豆瓣很容易让人一眼爱上。
阿北是豆瓣的创始人,也是豆瓣的第一号用户。
他最初始的动机很简单,想为自己喜欢的读书、旅游、看展览、听音乐会等爱好,搭建一个跟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
很快,豆瓣注册用户便突破了万人,日点击量超过20万。
开办后仅仅9个月的时间,豆瓣拥有五千多万注册用户。
直到2006年2月23日,豆瓣成立快一周年,阿北才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正式员工。
如今已经过去了近12年的时间,你可在以书影音起家的豆瓣,通过搜索电影名、书名进来看到喜欢的电影,评个分,写个短评,和问答区的人探讨一下剧情,因为豆瓣是文青聚集地,互联网上流行风尚的发起者和推动者,豆瓣已渐渐成为都市青年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也让豆瓣的优势在内容方面,其在文艺、影音、学术、心理、亚文化上有着巨大优势
韩国电影红十字豆瓣评分
红十字豆瓣评分:7.6分,是20世纪30年代,家住佐贺的女学生希代(松岛菜菜子 饰)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在经过艰苦的训练后,她如愿在毕业之际收到了应征通知书,于是随同一众胸怀崇高理想的女子赶赴遥远的满洲。谁知现实的残酷很快击碎她的理想,她一度失意地返回祖国,随后又如脱笼的小鸟般返回满洲,并与开拓团的中川亘(西岛秀俊 饰)结为夫妇,生儿育女。未过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正式打响。小小的家庭被战争的魔爪撕得四分五裂,中川应征入伍,希代终日忙碌护理伤员,而他们的孩子则过早离开父母,品尝人世的艰辛。
希代从未想到,这竟是如此残酷和漫长的生死离别……
有没有哪一部电影,豆瓣评分奇高,但是你却一点都看不下去
豆瓣评分高的电影大多数都是观赏性艺术性兼具的,看的时候真的很少晦涩难懂,相反很多影片看的还很爽,但说到有没有一部评分高自己却看不下去的?真心想了想,还真有一部,《霸王别姬》,就是对这类题材的影片提不起兴趣,不知还有没有其他的影迷和我一样
我们高考语文有一题选择题,考大纲要求阅读的中外名著。作为勤奋好学的高三生,我决定从《三国演义》看起,每天中午午睡前看几章。
结果,第二天就放弃了……一点都不好看!!!还能再无聊一点吗!!!
后来,我上了大学,作为文学院的,上了古代汉语这门课之后,重新去看《三国演义》,觉得好看到让我的心灵颤抖!!几天就看完了半本,后来因为期末考试暂停了。过了段时间又从头看,依旧好看到颤抖!!
《水浒传》也是。高中也学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段,那时还不是觉得这特么写的啥啊。后来自己去看《水浒》,好看到流泪啊天。那时老师讲解那个天气描写的作用觉得好无聊啊,现在自己领悟到天气一步步随着情节变化简直赞到极致!
有句话叫做,有些书不是不好看,而是你还没到看的时候。
电影大概也如此。
对于有一些有口皆碑的电影,自己看了觉得不过如此,不必要就立马否定之。一部电影好到几十年过去了评价还这样高,总归是有些原因的。
当然,否定权威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如果自己没有清晰的质疑理由,大概也没人会在意……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审美不同,喜欢的东西就不一样,电影也是如此。 我觉得看电影自己喜欢就行,没必要去纠结评分高低
人,确实是有区别的,倒不是说有什么阶级之分。而是一个人的眼界,学识,决定了他的选择和评价。豆瓣高分电影我有很多是看不下去的,但是他们的高评分也表示这些电影在很多人眼中真的很好。只是,我不感兴趣而已,有可能因为我自身格局的限制,或者我喜好的不同,导致我不喜欢那些电影。
比如,姜文导演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豆瓣评分8.2
该片由四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故事组成。
1976年,南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李东方的母亲因为一双鞋子疯掉,成为疯妈终日疯疯癫癫,一天,李东方无意发现疯妈发疯的真相……
1976年,一所大学里,晚上在操场放电影,有五个女人声称被人“摸屁股”,阴差阳错成为嫌疑犯,有人开始在暗中帮他洗脱嫌疑……
1976年,老唐和唐妻下放到李东方所在的小山村。老唐天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上山打猎,逍遥自在,唐妻备受冷落之下,准备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1958年,新疆,两个骑骆驼的女人,唐妻和身怀六甲的疯妈,并肩而行,迎接她们的,是两段截然不同的命运……
四个小故事我两个都没有看完就坚持不下去,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看不懂,千万不要相信姜文“我女儿都能看懂”的说法,这是一部结构异常繁复的电影,估计有百分之九十的观众观看的时候都会一头雾水。从这个角度来讲,姜文母亲所说的“没有看不懂的东西,就是不明白你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才是更加中肯的评价。
很多人看电影根本不会打分的,因为他们把电影当作一门娱乐,消磨时间的选项。 如果,你把电影当作一门艺术,那你绝对会知道哪些电影值得你一看。如果你只是娱乐,我觉得,其实无所谓了,看看热映的商业片足矣。高评分电影不一定是烧脑电影,也不一定是 喜剧,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豆瓣上的评分,一般都是文艺青年给分的。只有五颗星可以选,本身会让打分的人缺少审慎感。打分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往往会因为自己看完之后一时的感受而选择两极化的分数,或者受到本来的评分标准所影响,所以豆瓣评分只能做个参考,具体好坏还是以个人观影好坏为准。不只是电影生活也是如此,不从众不盲目,做出对的选择
《头号玩家》
豆瓣评分:8.7 导演:斯皮尔伯格
先说说导演斯皮尔伯格,提到他很多的人都不会陌生,俩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称其为“电影织梦人”也不为过,他擅长将作品的深刻思想和商业元素完美结合,让观众在精彩的画面中震撼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画面背后传达的内涵。
作为与《头号玩家》同一题材的电影,皮导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E.T.外星人》、《人工智能》无论从视觉还是内容均是颠覆性的影片,难以超越的剧情构思,身临其境的科幻场景,在兼备娱乐性和视觉冲击之下更有内在的思考,很多画面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镜头。
相比之下《头号玩家》没有广泛的受众面积,在观看过程中只是对其中讲的1/3的游戏有理解,有代入感,对其他镜头中主角男孩的台词只是一览而过,只是单纯的阅读和视觉上的观赏。整部影片的注意力都放在华丽的特效和紧凑的节奏中,这一部与其说是科幻冒险片不如说是科幻记录片,抛去科幻和冒险的外衣,不如说是一部游戏历史的编年纪实。
虽然有174个游戏彩蛋、游戏历史上第一个彩蛋游戏、鬼才哈利迪为了寄托融入生活的游戏和对未来游戏世界的寄托和种种元素,但总是有一种外行看热闹的感觉,全片给我的感受就只剩下视觉享受了。
虽然全片有还有很多bug存在,既然片子不认同,不谈也罢。
整个电影是我带着身边朋友的“神作”吹捧去电影院看的,可惜没有快进的选项...如果要我打分,冲着皮导的ID和这份特效还有对游戏的这份情怀我给个7.0分。
个人的见解~
电影《误杀》豆瓣评分7.7,观影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
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女孩母亲埋尸和父亲放弃救人的桥段。虽然两人的做法是违反法律的,但是单单从人性方面考虑,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存在对比的,在对比后哪个对自身有利就会按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走下去。对亲人的爱是人类最强的武器也是最致命的缺点!!
误杀这个剧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结局彩蛋,在上周日闲暇时候去看了这个电影刚刚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想电影最后彩蛋的微笑是什么,然后突然想到棺材盖子上有血,应该是补刀了,所以才会有李维杰最后在监狱里微笑的彩蛋镜头。(因为最后说母女二人也去自首了,但是彩蛋只有李维杰在监狱)(个人理解)
对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牧羊人说的那一句:只要羊有吃的,谁会在意薅羊毛的人呢。 电影在最后李维杰自首,记者上街采访民众的看法,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但画面都是黑白的,当镜头给到最熟悉李维杰的饭店老板的时候,画面变成了彩色但是老板一言不发给人无限的遐想。所以当”情与法”交接在一起的时候,谁又能做出所谓的”正确选择” ,而”正义”又如何定义。
突然想起来了一句话:我想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